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1篇
  免费   577篇
  国内免费   1509篇
测绘学   162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309篇
地质学   3404篇
海洋学   219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104篇
自然地理   13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124篇
  2019年   156篇
  2018年   161篇
  2017年   164篇
  2016年   180篇
  2015年   192篇
  2014年   224篇
  2013年   220篇
  2012年   224篇
  2011年   175篇
  2010年   170篇
  2009年   173篇
  2008年   161篇
  2007年   194篇
  2006年   220篇
  2005年   174篇
  2004年   157篇
  2003年   149篇
  2002年   114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101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大兴安岭北部塔河县十八站—呼玛县韩家园地区发育早古生代中酸性侵入岩。文章选取二长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开展岩石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研究。二长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512.4±3.5 Ma,为早—中寒武世岩浆作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中酸性侵入岩归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A/CNK=0.77~1.04)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稀土总量∑REE=69.51×10~(-6)~275.83×10~(-6),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a/Yb)_N=9.11~26.64。在稀土元素配分图上,显示为LREE富集、HREE相对平缓的右倾型,Eu异常不显著(δEu=0.90~1.35)。微量元素组成具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显著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的特征。结合区域资料和本文研究,初步分析认为早古生代侵入体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或岛弧环境,为前古亚洲洋闭合背景下萨拉伊尔造山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22.
中河花岗斑岩体位于河南省崤山东部,该岩体是最近发现的中河大型银铅锌矿床的成矿母岩。选取2件花岗斑岩样品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2件样品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129±0.7)Ma(MSWD=0.78)和(131±1.5)Ma(MSWD=1.70),表明中河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中河岩体具有高的w(SiO_2)和w(K_2O)、低的w(Na_2O),其A/CNK比值为1.03~1.63,Mg#值介于25~50,总体上属于过铝质-强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具有低的w(Yb),中等-弱的铕负异常,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轻稀土元素富集型,轻稀土元素分馏相对强烈,但重稀土元素分馏不明显。中河岩体有相对低的w(Sr)和w(Y),且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U、K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Zr、Hf、Ti和重稀土元素。中河岩体锆石εHf(t)值为-34.4~-23.2,平均为-26.9,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介于2485~3182 Ma,平均为2714 Ma。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Hf同位素组成表明中河岩体的岩浆源区主要为新太古代地壳物质,并有少量的中太古代地壳物质,中-新太古代增生的具有弧岩浆特征的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了早白垩世的中河岩体。  相似文献   
23.
泉子沟斑岩钼矿床位于内蒙古丰镇市,地处华北克拉通北缘内蒙古台隆凉城断隆内。矿区出露一套燕山期花岗质杂岩体——红娘山杂岩体,主要由中粗粒花岗岩、似斑状花岗岩和石英斑岩组成,钼矿体主要赋存于似斑状花岗岩中。文章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泉子沟矿床的成岩成矿时代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探讨了地质意义。5件辉钼矿样品的Re-Os模式年龄介于(158.8±2.2)Ma~(161.5±2.2)Ma之间,其加权平均值为(159.8±1.0)Ma(MSWD=0.92),等时线年龄为(161.7±3.1)Ma(MSWD=1.40)。红娘山杂岩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中粗粒花岗岩结晶年龄为(173±1)Ma(MSWD=0.88),似斑状花岗岩侵位年龄为(162±1)Ma(MSWD=0.40),石英斑岩结晶年龄为(160±2)Ma(MSWD=1.90)。辉钼矿Re-Os和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泉子沟钼矿床形成于晚侏罗世早期,成矿与似斑状花岗岩关系密切。泉子沟钼矿床的辉钼矿w(Re)介于16.49×10~(-6)~32.87×10~(-6),暗示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下地壳。  相似文献   
24.
黄新鹏 《岩矿测试》2018,37(5):572-579
福建霞浦大湾钼铍矿床产于火山岩区,但成矿作用可能与岩浆活动和裂隙构造关系密切。为查清矿区隐伏的钠长石化碱长花岗岩与钼铍矿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本文运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LA-ICP-MS)对碱长花岗岩进行锆石U-Pb测年研究,获得年龄结果为93. 0±0. 6 Ma,与矿区的辉钼矿成矿年龄(92. 2±1. 3 Ma)一致,表明碱长花岗岩与钼铍矿成矿作用时空上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岩浆活动可能为矿区钼铍矿的形成提供了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结合区域上的成岩成矿年代学数据,本研究认为福建省燕山期岩浆活动时代与钼铍矿成矿时代都具有从西向东逐渐变新的时空分布规律,钼铍矿的成矿地质构造背景为燕山期华南岩石圈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25.
皖南东至兆吉口铅锌矿床是近年来在江南过渡带西段新发现的一个规模达中型的中-低温热液型矿床。目前揭露的铅锌矿体均赋存于东至断裂带及其西侧次级张(扭)性断裂及裂隙中。文章选取了该矿床主要矿石矿物闪锌矿以及与主成矿阶段金属硫化物紧密共生的石英,分别采用流体包裹体Rb-Sr法和40Ar-39Ar法进行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4件闪锌矿样品获得流体包裹体Rb-Sr等时线年龄为(128±1)Ma;2件石英样品获得流体包裹体40Ar-39Ar坪年龄分别为(128.74±3.02)Ma和(128.19±1.98)Ma,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28.81±5.25)Ma和(128.30±3.47)Ma,反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28.82±5.24)Ma和(128.31±3.47)Ma。同位素地质年龄测试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兆吉口铅锌矿床形成于128 Ma左右,成矿时代为早白垩世。该成矿年龄与赋矿闪长玢岩的形成时间((129.0±2.3)Ma~(128.4±2.7)Ma)一致,也与东至断裂燕山晚期的活动年龄((126.3±2.2)Ma)相近,表明该矿床成矿与燕山晚期的构造-岩浆活动密切相关,此时区域构造背景为强烈挤压后的伸展环境。这一矿化事件在成矿时代上明显晚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的断隆区(如铜陵、安庆-贵池等矿集区)的铜金多金属矿床和皖南成矿带中的钨钼多金属矿床(136 Ma),而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断坳区的玢岩铁矿床的成矿时间(135~127 Ma)相近,指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与皖南成矿带之间的江南过渡带中发育有燕山晚期较晚阶段(128 Ma左右)的铅锌矿化事件,为今后在该区开展铅锌多金属矿床找矿勘探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6.
达达肯乌拉山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中东部,区内发育闪长岩体,以小岩株形式产出。通过对达达肯乌拉山闪长岩岩石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获得闪长岩体的年龄为(240.5±1.7) Ma,属早印支期。闪长岩体的w(K_2O)较高,为2.03%~2.30%,w(Na2O)含量较低,为3.2%~3.44%,为一套准铝质及弱过铝质高K、低Na的高钾钙碱性型I型花岗岩。岩石稀土元素总量为158.35×10~(-6)~200.41×10~(-6),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向右倾斜,重稀土元素曲线呈水平状,轻稀土元素富集,但负铕异常不明显,岩浆分异程度不高。岩石的La/Ta(54.32~68.51)、Sm/Nd(0.18~0.19)及Rb/Sr(0.11~0.19)比值特征反映该岩体岩浆具有壳幔混合的特点。通过构造判别,反映达达肯乌拉山岩体可能形成于俯冲陆壳断离、幔源岩浆底侵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在中央造山带早中生代统一的板块碰撞与挤压构造体制下,以滩间山蛇绿岩带为基础,发生陆壳俯冲和断离作用,并诱发幔源岩浆的底侵和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沿火山机构侵位形成达达肯乌拉山岩体。  相似文献   
27.
吴海威 《地质科学》2018,(2):774-780
天长(一天时长)是地球自转速度的直接反映。古生代-中生代化石记录的天长数据表明,古生代-中生代期间的天长随时间呈线性增加。根据角动量守恒定律,这意味着同时段地球自转速度呈线性衰减。如果把这个趋势应用于地球历史的全过程,计算结果为4.519~4.495 Ga,与目前公认的地球绝对年龄4.54 Ga一致。这意味着,从这个时间点起,地球有一种自转速度衰减的总趋势。地球自转速度衰减年龄等值于地球年龄说明:1)所测量的陨石样本生成的时间(表征地球年龄)与地球受月球吸引形成自转减速的时间几乎相同。这意味着地-月体系形成之前的地球比该陨石表征的地球年龄更为古老。2)地球、月球、自转速度衰减时长,三者的年龄呈现等值状态,因而此结果与月球起源于大碰撞的假说可以匹配。  相似文献   
28.
本文对青海南山吾口正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进行了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首次测得吾口侵入岩体正长花岗岩的锆石206Pb/238U年龄为253. 8±3. 3Ma(MSWD=0. 96),形成时代为晚二叠世。岩石中Al_2O_3为(14. 13~16. 51)×10~(-2),K_2O为(1. 66~3. 59)×10~(-2),A/NK=1. 15~2. 35,A/CNK=0. 75~1. 03,TFe O/(TFe O+MgO)=0. 53~0. 81,岩石具偏铝质中-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特征;吾口岩体表现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Ba等;轻重稀土分异较明显,具右倾特征,中等负Eu异常(δEu=0. 44~0. 68),具壳幔岩浆混合特征。吾口岩体代表了阿尼玛卿洋盆向北削减俯冲运动在青海南山构造带与西秦岭造山带和南祁连造山带的构造转换衔接部位的构造演化的地质记录。该侵入岩体形成时代及构造环境的确定,为研究印支早期青海南山构造演化及动力学机制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9.
阿万达金矿位于西南天山造山带内。此次研究在简要总结其矿床地质特征基础上,对与阿万达金矿成矿密切相关的阿克苏群中硅质片岩围岩分别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和LA-ICP-MS碎屑锆石U-Pb定年研究,以期对围岩的沉积环境、物源及形成时代进行讨论。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阿万达金矿赋矿围岩中硅质片岩的原岩可能为一套成熟度较低的泥岩或砂岩,物源主要为石英岩质沉积物,沉积环境可能处于活动大陆弧内的沉积盆地内。U-Pb定年结果显示,其碎屑锆石定年数据主要形成了加权平均年龄值为405 Ma或406 Ma的年龄峰,其谐和年龄最小峰值即405 Ma可以作为其最大沉积年龄。因此笔者认为阿克苏群中硅质片岩的沉积时代并不是前人所定的长城纪,而是不老于早泥盆世。另外,这一地层的物源组成具有多样性,~405 Ma碎屑锆石占主体,可能与哈尔克山北缘火山弧内的早泥盆世岩浆活动有关;~745Ma的碎屑锆石的出现,表明其物源有少部分来自新元古代岩石;极少数~2.50 Ga的碎屑锆石的出现,反映了华北地台对本地层有物源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30.
The Eldorado low-sulfide gold-quartz deposit, with gold reserves of more than 60 tons, is located in the damage zone of the Ishimba Fault in the Yenisei Ridge and is hosted by Riphean epidote-amphibolite metamorphic rocks (Sukhoi Pit Group). Orebodies occur in four roughly parallel heavily fractured zones where rocks were subject to metamorphism under stress and heat impacts. They consist of sulfide-bearing schists with veins of gray or milky-white quartz varieties. Gray quartz predominating in gold-bearing orebodies contains graphite and amorphous carbon identified by Raman spectroscopy; the contents of gold and amorphous carbon are in positive correlation. As inferred from thermobarometry, gas chromatograph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and Raman spectroscopy of fluid inclusions in sulfides, carbonates, and gray and white quartz, gold mineralization formed under the effect of reduced H2O-CO2-HC fluids with temperatures of 180 to 490 °C, salinity of 9 to 22 wt.% NaCl equiv, and pressures of 0.1 to 2.3 kbar. Judging by the presence of 11% mantle helium (3He) in fluid inclusions from quartz and the sulfur isotope composition (7.1-17.4‰ δ34S) of sulfides, ore-bearing fluids ascended from a mantle source along shear zones, where they “boiled”. While the fluids were ascending, the metalliferous S- and N-bearing hydrocarbon (HC) compounds they carried broke down to produce crystalline sulfides, gold, and disseminated graphite and amorphous carbon (the latter imparts the gray color to quartz). Barren veins of milky-white quartz formed from oxidized mainly aqueous fluids with a salinity of < 15 wt.% NaCl equiv at 150-350 °C. Chloride brines (> 30 wt.% NaCl equiv) at 150-260 °C impregnated the gold-bearing quartz veins and produced the lower strata of the hydrothermal-granitoid section. The gold mineralization (795-710 Ma) was roughly coeval to local high-temperature stress metamorphism (836-745 Ma) and intrusion of the Kalama multiphase complex (880-752 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